自从ChatGPT在近三年内大获成功,国内各大企业纷纷急于跟进,却因盲目进入而遭遇困境。尽管在两年的免费推广中投入了大量资金,但现在却面临着广告投放后可能流失用户的担忧,以及增值服务难以落地的窘境。即使寄希望于“AI电商”,由于接口适配不佳(例如豆包推送的过期链接)和“信息孤岛”的问题,单一平台难以满足用户“货比三家”的需求,效果也显得微不足道。不过,电商与AI的结合尝试逐渐展现出希望,但盈利的难题依然亟待解决。
在AI大模型行业,奇特的现象随处可见。一方面,豆包、腾讯元宝、文小言、Kimi、DeepSeek等产品尚未找到明确可行的盈利模式;另一方面,许多名人、专家和大V不断推出AI课程,尽管平台尚未明确盈利路径,但各种价格的AI课程却销量惊人,热度不减。
自2022年11月OpenAI的ChatGPT走红以来,整个AI大模型行业迅速升温,几乎所有科技公司都在竞相推出自己的AI大模型产品。在短短的时间内,国内就推出了数百款相关产品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8月31日,全国已备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达538款,263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。
在如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,许多科技企业都对落后于AI时代充满恐惧。尽管不确定产品的市场表现如何,他们却坚决不想在这一波浪潮中掉队。
至今已近三年过去,自ChatGPT火爆以来,数百款AI大模型产品在国内的运营已超过两年,但现在面临的核心问题是:如何实现盈利?该向谁收费?
值得注意的是,ChatGPT自2023年2月1日起便开始向用户收费,数据显示,从2025年初到2015年8月,ChatGPT的移动应用营收已达到13.5亿美元,年增长率高达673%。OpenAI预计到2025年总收入将达到130亿美元,其中70%将来自消费者业务。
除了ChatGPT,谷歌的Gemini和xAI的Grok等AI大模型也采用向C端用户收费的模式。
然而,国内的AI大模型行业自始至终与ChatGPT、Gemini和Grok等产品的运营模式有所不同。虽然最初有部分产品尝试收费,但很快涌现出大量的免费AI大模型,导致AI向用户收费的模式被彻底封锁,最终所有公司只能依靠B端收费,但这又让收入规模难以与ChatGPT等产品相提并论。
豆包、腾讯元宝、文小言、Kimi、DeepSeek等产品在用户端运营已超过两年,但从商业逻辑来看,任何产品的最终目标都必须是盈利。没有哪家公司会长久地维持某一产品的免费状态,随着时间推移,腾讯、字节跳动、阿里巴巴、网易等公司也无法承受持续的免费策略。许多科技巨头在新业务启动时总是口若悬河,声称将免费一段时间,但一旦时机成熟,收费必然到来,毫不留情,或者通过各种广告手段来实现盈利,总而言之,免费不会是永久的状态。
电商、游戏和广告一直是互联网行业的三大主要盈利模式,而增值服务则被视为第四大盈利模式。除此之外,互联网巨头们几乎难以找到新的盈利点。而当这一困境落到AI大模型上时,局面变得相当尴尬:是否应该开始投放广告呢?然而,在如此激烈的行业竞争中,一旦广告影响了用户体验,用户势必会转向其他产品,因此,市场上仍有一些相对好用且无广告的产品存在。
产品最终还是要追求盈利,接下来该如何应对?
最近,有网友发现,抖音旗下的AI产品豆包开始尝试与电商结合。用户在豆包输入问题后,结果页面会推荐商品并附上抖音商城链接,用户点击后便可轻松购物。
这种AI大模型在结果中推荐商品和链接,用户能够直接跳转到相关电商页面完成购买,是否意味着AI大模型将颠覆传统的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等电商模式?毕竟,AI的智能程度远超人类,未来用户的购物路径可能会从AI大模型转向电商,而非直接在淘宝、京东或拼多多等应用中购物。
十年前,创业者在互联网行业的黄金时代,勇于喊出“颠覆”的口号,但到了2025年,连字节跳动、腾讯、阿里巴巴等巨头也不敢轻言“颠覆”某个主流行业。如果现在有创业公司提出“颠覆”,那他们一定会被视为“互联网黑话”。
根据郭静在互联网圈的观察,不同的产品在“AI电商”方面的表现各不相同。
豆包:当我向其询问“购买链接推荐”时,会提示用户选择京东或天猫作为购买渠道,下方则附有购买链接。然而,由于可能是API调用的问题,系统推荐的链接显示“商品过期不存在”。若继续询问“抖音商城链接”,系统才会提供抖音商城的链接,而不是优先推荐抖音商品链接。用户需经过基本的聊天交互后,才能获得相关链接,并进一步跳转到第三方链接才能完成购物。
Kimi:同样需要在提问时添加“购买链接”,系统才会推送相应的购买链接。在我的测试中,也出现了API接口不适配的问题,打开系统推荐的链接后,呈现的商品页与原链接明显不符,且有不少商品已下线。
文小言:系统会推荐京东自营商品的相关链接,但如果继续询问“抖音链接”或“淘宝链接”,系统会提示无法直接提供这些链接,用户需要按照提示的方法进行操作。
电商与AI的结合:现实挑战与未来展望
腾讯元宝不提供电商链接的跳转功能,这一现象引发人们对“AI电商”的思考。从对四款产品的测试结果来看,当前的“AI电商”与大众期待的存在明显差距,甚至可以说在实际效用上显得有些无用。
首先,接口调用和匹配的准确性成为了关键问题。在PC时代,搜索引擎是用户进入网站的主要方式。然而,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,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希望摆脱“入口级”产品的束缚。曾经91无线的高价收购,正是因为它作为应用商店的“入口”价值。但如今,所有公司都意识到,谁都不想为此支付“过路费”,于是各自为政,形成了“信息孤岛”,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。
没有哪家互联网企业会轻易将自己的数据完全开放给其他公司,因此,像豆包、腾讯元宝、文小言、Kimi、DeepSeek等大型模型产品,首先得获得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的接口授权。若这些平台不愿意共享接口,AI模型的推荐也只能是引导用户去搜索特定产品。
获取接口授权是第一步,接下来还需要准确匹配链接。在如今,互联网公司都将数据视为核心资产,想要它们开放接口的难度可想而知。
其次,“综合考量”的复杂性也不容忽视。例如,豆包与抖音商城之间的接口调用没有问题,但普通用户在购物时往往会综合考虑多个平台,如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,甚至包括抖音商城、唯品会、苏宁易购等。在这种情况下,单一的闭环路径显然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。同样,阿里巴巴旗下的通义可以轻松调用淘宝的接口,但如果要求它兼顾京东、拼多多及抖音商城的需求,就显得力不从心。
由于各大应用程序之间的“信息孤岛”现象,AI模型只能在单一平台上实现电商的闭环,而无法跨平台整合。
再者,具体效果的问题也值得关注。根据郭静对互联网圈的观察,AI模型推荐的商品往往基于“过去”的数据,无论分析了多少结果,最终推荐的内容仍旧是旧的。在某些情况下,这种推荐方式是有效的,但在购物需求上却可能产生巨大误差。例如,在手机推荐中,系统可能会推荐iPhone 16系列,而实际上iPhone 17系列早已上市。类似地,华为、小米等品牌的最新产品也会被忽视,导致用户被引导购买过时的商品,这无疑是在误导消费者。
消费者在网购时最关心的主要有两个方面:一是价格,二是商品的真实性。若AI模型仅仅推荐具体的产品型号,而未能有效展示价格优势,用户很难从中获益。同时,消费者也很难在这两点上达成平衡,AI模型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呢?
无论是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,还是其他电商平台,当前的网购环境相对成熟。然而,AI电商除了在路径上看似合理之外,实际上并无太大实用性,因为最根本的问题依然是:“哪里能买到既好又便宜的商品?”
在理想情况下,豆包、腾讯元宝、文小言、Kimi、DeepSeek等平台能够便捷地链接到具体的网购页面,但究竟有多少用户会采取这种方式,这也是个未知数,毕竟改变用户近20年的购物习惯并非易事。
如果说从AI到电商的路径存在诸多不确定性,那么从电商到AI的路径似乎更加有效。当前,用户在网购时仍然依赖关键词搜索,如“手机”或“充电器”。在AI的帮助下,用户可以更精准地描述自己的需求,比如:“我是一名XXX岁的男性,身高XX、体重XXX,我想购买一件XX颜色的羽绒服,价格在XX元左右,请帮我推荐。”
现阶段电商平台在某种程度上仍显得“笨拙”,用户即使输入“男款”,推荐中依然会出现“女款”商品。这种无效信息的出现反映了平台对词汇理解的不足,希望AI能在这方面提升智能化水平。
通过与AI互动的方式,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物将更加精准且高效。这意味着将AI大模型嵌入电商平台中,而不是在AI平台内嵌入电商链接,或许是个更好的选择。
不过,依赖电商为AI大模型创造收益的模式似乎行不通,或许向那些销售AI课程的人咨询,能找到一些答案。
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作者【郭静的互联网圈】原创或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题图来源于Unsplash,基于CC0协议。
Please specify source if reproducedAI大模型能否改变电商格局?别过于期待! | AI工具导航
						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