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广网北京5月21日消息(记者焦浩)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报道,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迅速演进,产业应用实践也愈发显著。如何降低AI技术的使用门槛,使其更好地促进产业的智能化升级?我们又该如何确保更多人能够接触并有效利用AI?在21日举行的2025腾讯云AI产业应用峰会上,业界专家分享了大模型技术的最新动向,并探讨了如何让AI成为普惠生产力的路径。
要让AI像人类一样理解周围的世界,必须具备视觉与听觉的能力。通过图像、视频和语音等方式,AI能够识别语调,理解动作,从而降低其应用的门槛。在即将推出的视频通话模型中,AI助手就犹如一位朋友,能够进行实时的视频聊天。
工作人员:元宝,我现在是在盲道上吗?
AI:是的,你正走在盲道上,脚下的地砖呈现出明显的凹凸纹路,这是盲道的特征。
工作人员:现在是绿灯吗?
AI:不是,我观察到交通信号灯显示为红灯,等绿灯亮起再过马路会更安全哦。
类似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正在不断落地。过去一年,生成式AI的可用性已由“量变”跃升至“质变”。模型深度思考能力的突破,推动了产业的广泛普及。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指出,企业正逐渐转型为AI公司,个人也将成为AI辅助的“超级个体”,这就需要开发出“易用的AI”。
汤道生表示:“在AI实际应用的过程中,我们发现,企业和个人不仅关注模型和应用本身,还对一些更直接的问题感兴趣:例如,如何让与系统的互动变得更简单?模型除了提供信息外,是否能直接执行一系列操作并给出结果?AI的使用成本是否能够降低?这些都是AI发展的核心要素。因此,我们提出了AI落地的‘四个加速’——加速模型创新、加速智能体应用、加速知识库建设和加速基础设施升级,推动AI技术深入各个行业,同时走入每一个人的生活。”
在产业层面,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已经深入到金融、交通、制造、零售和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,帮助提升效率和服务质量。在个人用户方面,有观点认为,在数字鸿沟之后,可能会形成“AI鸿沟”,如何确保AI能力的普及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汤道生认为,生成式AI已经逐渐跨越了“可用性”的门槛,未来应从“可用”迈向“好用”,从“部分人使用”转变为“人人可用”。这需要在交互体验、执行能力、内容准确性和落地成本等方面不断提升。例如,优化模型能够增强性能和交互体验;知识库的建设有助于减少模型的错误理解,增强对企业和用户的理解;而智能体应用则赋予模型独立执行任务的能力,使AI从“会思考”转变为“能执行”,从提供想法到给出结果。
汤道生补充道:“我们许多面向消费者的应用已经增加了特定场景的智能体,将常见任务的多个步骤整合在一起。比如,QQ浏览器最近推出了智能体QBot,用户只需发出一个指令,QBot便可直接进行搜索、浏览、查找、下载和分析等一系列操作。”
想要获取更多精彩资讯,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进行在线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版权归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侵犯原创权益的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Please specify source if reproduced大模型革新升级,AI新玩法层出不穷:如何让更多人轻松掌握与应用? | AI工具导航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