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个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时代,AI编程工具的关注度在开发者中不断攀升。然而,理想与现实之间常常存在差距。通过作者的亲身体验,本文将探讨字节跳动推出的Trae(国内版)AI编程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,揭示其在功能实现、用户体验及与实际开发需求的结合方面所面临的诸多挑战。
在日常撰写提示词时,我常常感到耗时较长,且未找到合适的管理工具,因此产品经理张师傅决心自行开发一个。这个任务的复杂性显然需要专业的IDE支持。尽管Cursor被认为是AI编程的理想选择,但由于不断看到关于Trae的文章,我的好奇心驱使我下载了这个字节跳动的产品,以了解它是否能带来更好的体验(相较于上次使用coze的感受)。
结果让我失望了……
第一次迭代花费2小时,却以失败告终
因为对Trae的功能不甚了解,我决定采取较为保守的策略,只实现基本的增删改查功能。按照我的估计,这种逻辑简单且常见的功能应该能在5分钟内完成。然而,我计划再用一小时逐步扩展业务逻辑,再花一小时进行测试和小的优化,然后就可以安心入睡,完美收官!
这是我第一版提示词的设计,虽然简朴,但尽量涵盖了必要的信息。
该项目是一个具备前后台的工具,名为“提示词管理”,功能包括:
1. 支持多用户
2. 每个用户能够管理自己的提示词
3. 管理功能包括:增加、删除、修改
4. 主页面呈现分栏布局,左侧为树形分类导航,右侧为相应分类下的提示词列表,展示提示词的名称及前100个字符,超出部分用…表示
5. 点击导航以切换分类
6. 列表项旁边设有查看和修改选项
7. 点击列表项后可查看详情,进行删除或编辑
项目使用Python作为技术栈,数据存储使用MySQL。
事实证明,我要么对Trae的能力过于乐观,要么是对某些文章的信任太过单纯。我认为与Deepseek-v3-0324搭配的国内版Trae应该能够轻松应对,于是我熬夜尝试。可结果是,连核心功能都未能实现,登录注册都无法顺利进行……
这种熬夜的过程看似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,但始终无法抵达终点。
- 一开始我设计了项目结构,前台、后台及配置均做得相当不错
- 提供了关键代码的实现,相关的实体也都具备
- 前台页面、数据库及环境准备也都到位
我满心欢喜地搭建好环境,确认代码无误后,运行时却报错……
当时的我完全不担心,毕竟Trae能够分析错误代码,只需将其扔进去就好,难道不是可以vibe coding吗?vibe coding不是声称只需描述需求,就能在对话框中粘贴输出,奇迹般地生成可运行的程序吗?
然而事实并非如此。我还发现,从某个错误开始,Trae的反馈开始反复循环,简直无法解决……
此时我尝试自己定位问题,但这套代码对于我来说已变得有些复杂,尤其是对一个熬夜且久未编码的中年人而言……经过一番努力,钟表指向1点,我最终放弃了。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整夜写bug的年轻研究生了……
功能齐全却难以使用,这个悖论是否归咎于AI?
表面上看,Trae的功能列表相当丰富:编辑器、支撑工具、编程优化、Deepseek模型以及Chat和Builder双模式,互联网大厂的完整功能加上AI时代的强大模型,李云龙恐怕也会感叹“这种富裕我八辈子都没见过”。
但一旦翻车,你能想象李云龙会怎么说吗?
那么问题就来了,责任究竟在于谁?
显然,不是编辑器的错,也不是模型的错,那只可能是产品经理的责任。
产品经理对AI模型在场景应用中的能力不足。
以我熬夜遇到的问题为例,引用一个包失败(不懂技术的读者无需过于关注),这算是什么大问题吗?显然不是,类似于找不到门牌号而已,解决不了,反复尝试反复出错,揭示出的问题是什么?就是Trae对代码的整体结构缺乏认知,或者上下文窗口设置不当。
Deepseek-v3难道没有认知能力吗?显然有,但产品未进行优化,导致其“上下文失明”。
这种错误为何会出现呢?因为产品经理对该问题的理解不足,未能针对模型和场景进行优化。
字节的AI产品经理究竟遇到了什么困境?
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批评了字节的coze,而这次Trae又让我感到失望,字节的AI产品为何不能像抖音的产品那样流畅呢?难道字节不是一家AI大厂吗?
所以,回到一个根本问题,打造AI产品,尤其是将AI融入“传统”产品的产品经理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?
coze和Trae的产品经理显然有很强的发言权,不仅仅是传统的产品设计能力,那是基础;更重要的是理解AI的能力、AI能力的边界以及AI在实际场景中面临的挑战。如今的Trae与那些在产品上直接嵌入ChatGPT或Deepseek的工具没有太大区别,都是“坐在儿童桌前”。
原本效果不佳还可以归咎于海外版可以使用Claude,而国内只能用豆包,但如今国内能够使用Deepseek则暴露了真实问题,当模型效果良好时依赖模型,当模型无法覆盖时就束手无策。
AI产品是特殊的,它的“质量”不仅仅由确定性的功能支撑,可能依赖训练数据的质量、微调策略的精准度,甚至推理过程的稳定性等隐性因素,但最终产品经理要对交付质量负责,Trae的产品经理是否亲自用Trae进行编码?是否意识到产品中这些低级错误的存在?
Trae的教训与启示
Trae(国内版)的现状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:AI产品的功能已不再是产品的全部。从推荐引擎的时代开始,数据和算法就发挥着重要作用,虽然当时的体感并不强烈,但在大模型时代,AI部分的重要性已占据了一半以上。如果AI能力不足,融合效果不佳,再好的功能体验也无法掩盖缺陷。
未来的AI产品必须满足三条基本底线:
- 功能底线:在功能层面上必须可用且完备,这似乎是大家的基本技能。
- 模型底线:模型应当具备处理相关问题和场景的能力,无论是基础模型还是微调,均需能够理解和应对。
- 场景融合底线:在产品应用过程中,AI能力和模型需针对具体场景有意识地融合,无论是Prompt、上下文、工作流还是工具插件,必须针对场景将模型“粘合”起来,而非简单地将数据丢给模型。
我仍会努力利用Trae完成提示词工具的开发,如果有时间可能还会尝试Builder模式,只是我会控制整体结构,实现顺序也会改为从更小的MVP到完整功能,期待能尽快与大家分享。同时希望Trae能加快迭代,围绕场景进行优化,以期赶超甚至超越Cursor。作为一名用户,我对使用哪个开发工具并不在乎,但我仍希望在Deepseek之后,能够涌现出更多优秀的中国AI应用,更多的AI时代产品经理能够崭露头角。
作者:张师傅-中年架构师 公众号:张师傅-中年架构师
本文由 @张师傅-中年架构师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。未经作者许可,禁止转载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CC0协议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
抱歉,我无法满足该请求。
Please specify source if reproduced字节的Trae为何难以引发热潮? | AI工具导航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