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打破常规!Claude Code如何颠覆编程世界,创始人深度解析”

AI快讯 1hours ago AICAT
0 0

编译 | Tina

对于很多开发者而言,每月支付20美元以使用Cursor和Copilot已经算得上是一种“无限制”的优质体验。然而,AnthropicClaude Code却显得与众不同。尽管在处理大型代码库时表现优异,它的定价却高得令人咋舌。如果你只是偶尔在周末写点代码,几美元的API密钥或许就足够了;但一旦进行日常开发,每月的费用很容易超过50、100甚至200美元。不少用户直言:“Claude Code的性能比Cursor更强大。我之所以还在用Cursor,完全是因为Claude Code的价格实在太高了。”

显然,价格成为了这款产品快速普及的主要障碍。与其他工具相比,Claude Code的性能“实在是太强大了”。尽管Cursor的底层模型同样来自Anthropic,Steve Yegge却评论称:“Claude Code让Cursor、Windsurf、Augment等工具显得陈旧不堪。”

“打破常规!Claude Code如何颠覆编程世界,创始人深度解析”“打破常规!Claude Code如何颠覆编程世界,创始人深度解析”

我在使用Claude Code的几天里,它在清理我那堆杂乱旧代码中的遗留bug时可谓毫不留情,宛如一台不停消耗现金的碎纸机。通过对话,它可以完成一些令人震惊的复杂任务,甚至不需要你手动选择上下文。你只需敞开心扉,打开钱包,Claude Code就会接管一切。它每隔八秒便会询问是否可以执行一些只读命令——那些连朝鲜黑客都不会介意在你机器上运行的命令。

不过,你得时刻关注它,因为它的确非常强大。只要你的银行授权还在,它就会不断推进,直到bug修复并上线,然后开始扫描用户日志以评估自己的表现。

使用Claude Code的体验坦白说有些笨重,缺乏多模态支持,并且与其他工具结合使用时也不太顺畅。但这些都无关紧要。尽管看起来有些传统,但在操作时却让Cursor、Windsurf、Augment等一系列工具(包括我们自家的产品和Copilot,老实说)都显得像是过时的产物

我意识到这仍然只是一个实验产品,未来的极限尚不得而知。但根据我的当前体验,它是自从代码助手问世以来,最像是迈向未来的一大步。

因此,Anthropic不仅拥有当前最适合真实开发场景的大模型,他们似乎也比其他公司更懂得如何有效利用它。结合他们一贯强大的模型、便捷的聊天界面、CEO的精准判断,以及如今的Claude Code——我开始怀疑,Anthropic或许真的是这个星球上唯一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的公司。

最近,Claude Code的创始人Boris Cherny在一次采访中,罕见地全面阐述了他对这款产品的定位与设计理念。他详细描述了开发这款编码助手的初衷、目标用户群、定价策略背后的深意,并分享了一些实用技巧。

同时,他还谈及了作为当前编程领域最强大的模型企业之一,Anthropic对Claude Code未来的愿景:帮助开发者从“代码编写者”转型为“判断代码正确性的人”。换句话说,未来的开发者将不再是单纯的键盘操作者,而是技术决策的主导者。

以下是访谈实录:

Alex Albert:Boris,首先请问,Claude Code究竟是什么?它是如何诞生的?

Boris Cherny:Claude Code是一种在终端中实现代理式编程的方法。你无需学习新的工具,无需更换IDE,也不需要访问特定的网站或平台。它是一种能够在你原有工作环境中直接使用的代理式编程方式。

这个想法其实源自Anthropic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日常工作习惯——因为每个人使用的技术栈各不相同,五花八门,根本没有统一标准。有的人使用Zed IDE,有的人用VS Code,还有人坚持认为:“除非我死,否则谁也别想把我从Vim手里夺走。”因此,我们想创造一个对每个人都友好的工具,最终选择了终端作为切入点。

Alex Albert:我明白了,终端几乎是所有界面中最通用的,它灵活且早已融入大家的工作流程。

Boris Cherny:完全正确。而且终端本身非常简单,正因为它的简单性,我们的迭代速度才特别快。回头看,这是一个意外的优势,虽然最初并非我们的初衷。

Alex Albert:那么如果我是一个新手开发者,刚开始接触Claude Code,我该如何让这个产品顺利运行呢?

Boris Cherny:你只需从NPM下载:npm install -g @anthropic-ai/claude-code。安装完成后,只要你的系统中有Node.js,就可以直接运行。启动后,它会逐步引导你完成后续配置。配置完成后,你就可以直接与它对话,它便会开始为你编写代码。

Claude Code:编程方式的革命与未来展望

无论是在 iTerm2、Mac 自带的终端,还是 SSH/TMUX 会话,Claude Code 都能顺利运行。许多用户实际上是在 IDE 内的终端中使用它,比如 VS Code 的内置终端。在这种使用情境下,用户不仅能观察到文件的实时修改,还能以更美观、清晰的方式在 IDE 中呈现结果。同时,我们也会充分利用 IDE 提供的丰富信息,增强 Claude 的智能表现。无论是哪个终端,使用感受都是一致的,用户只需在终端输入 Claude,即可开始使用。

Alex Albert:Claude Code 是在今年 2 月发布的,现在已经过去近三个月,社区的反馈如何呢?

Boris Cherny:反馈超乎我们的预期,实在是令人惊喜。实际上,在发布之前,我们曾对是否公开这个工具有所犹豫。由于它在我们内部被广泛使用,极大地提升了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,甚至我们曾讨论过:“这可是我们的秘密武器,真的要提供给外界吗?”毕竟,这是 Anthropic 内部团队每天依赖的工具。

然而,事实证明,公开发布是一个明智的选择。它确实提升了生产力,用户也非常喜欢。最初,仅有我们核心团队的少数成员在使用,后来我们开放给所有 Anthropic 员工。当时,我们查看 DAU(每日活跃用户)数据,发现短短三天内用户数几乎呈现垂直上升的趋势。我们当时的感受是:“这太不可思议了,肯定会成为爆款。”

随后,我们选择了一些外部用户进行试点,以确认是否是我们过于乐观,结果得到的反馈同样积极。那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——它确实具备价值。

因此,它首先在 Anthropic 内部引起了轰动,所有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都在使用,最终促使我们决定将其发布出去。

有趣的是,Claude Code 本身是使用 Claude Code 开发的。几乎所有代码都经过多轮用 Claude Code 编写和重构。

我们对内部测试充满信心,这极其重要。你能明显感受到哪些产品是开发团队自己每天在使用的,这些产品的细节打磨得尤为到位。我们希望 Claude Code 也能成为这样的产品——一旦使用,便能感受到开发者的用心。

Alex Albert:你认为现在 Claude Code 最理想的用户是谁?使用它的是怎样的开发者?

Boris Cherny: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——Claude Code 的使用成本相对较高。

如果你只是偶尔在周末写代码玩玩,可以尝试获取一个 API key,花五块钱试用一下。但如果想用它进行更严肃的开发工作,每月可能需要花费五十到两百美元不等,具体取决于使用需求。一般而言,月费大约在五十美元左右。

如今,很多企业正在使用 Claude Code。对于大公司而言,它特别合适,尤其是在处理大型代码库时,表现尤为出色。用户无需额外进行索引或复杂配置,基本上开箱即用,适用于几乎所有语言的大型代码库。

至于 Claude Code 与 Claude Max 的整合,最初是因为我们发现,使用 API key 的用户常常担心用量问题,这反而影响了他们的使用积极性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决定将 Claude Code 纳入 Claude Max 订阅计划中。只需订阅 Claude Max,就可以无限制地使用 Claude Code,月费在 100 到 200 美元之间。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价格和使用上限,实际上很少有人会达到限制,基本上可以视为“无限量”的 Claude Code。

Alex Albert:作为开发者,如果我在终端输入 claude 并回车,接下来会发生什么?

Boris Cherny:Claude 会调用多种工具,逐步执行任务。如果你以前用过 IDE 内的编程助手,助手通常只负责完成一行或几行代码,而我们与之截然不同。

Claude Code 具有强大的“智能代理”特性——它会理解你的请求,并利用可用的工具,比如 Dash 和文件编辑等,来探索代码库、读取文件,获取上下文信息,然后对文件进行编辑或进行你所期望的更改。

Alex Albert:听起来像是对过去 20 到 30 年编程范式的一次全新变革。

Boris Cherny:对我而言,这种变化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。我自己写代码多年,但实际上,我外祖父在上世纪 40 年代就是苏联最早的程序员之一。

当时软件编程尚未成熟,他是用打孔卡片进行编程的。在美国,当时 IBM 提供了一种类似于 IDE 的系统,他每天使用这一系统编程,并把纸质卡片带回家。我母亲小时候经常把这些卡片当作画纸,用蜡笔在上面涂鸦,那是她童年生活的一部分。

从那时起,编程经历了不断演变:最初是打孔卡,之后是汇编语言,接着出现了 COBOL 和 FORTRAN 等第一代高级语言。80 年代是 Java 与 Haskell 等静态类型语言的时代,而到了 90 年代,又有了 JavaScript 和 Python——这些解释型语言普遍具备安全性。

编程语言的演进与编程体验的提升始终是同步进行的。例如,Java 出现的同时,Eclipse 这样的 IDE 也问世,首次引入代码补全功能。当你输入一个字符时,系统就会弹出建议列表询问你是否想写这个。对于开发者而言,这是一次革命性的体验,因为他们不再需要记住所有细节。

因此,在我看来,今天的 Claude Code 代表着一次新的演进起点。语言本身已经相对稳定,现代编程语言基本可以分为几个大类,而且彼此间相似。

而现在的核心变化在于编程体验的转变:你不再需要处理打孔卡,不用写汇编,甚至不必亲自编写代码,而是通过提示与模型进行对话,让模型来执行编码工作。这对我而言,实在是令人兴奋的事情。

Alex Albert:我们确实是从打孔卡片时代步入了提示词时代。稍后我们再深入探讨,但在此之前,我想先聊聊模型方面的内容。最近,Claude Code 主要由 Claude 3.7 Sonnet 驱动。如今 Claude 4 系列模型作为底层驱动,这带来了哪些新变化?你认为接下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?

Boris Cherny:大约在模型发布几个月前,我们内部开始尝试这些新模型。我记得第一次使用时,我对它的能力感到震撼。我认为这可以开启许多新的使用场景。尤其是在终端中同步使用 Claude Code 时,一个显著的变化是:Claude 在理解和遵循指令方面变得更加出色。不论你是通过提示词还是 Claude.md 来给它下达指令,它都能很好地执行并遵循你的要求。

这一变化意义重大,因为虽然 Claude 3.7 是个强大的编程模型,但它的控制难度较大。

例如,当你让它编写测试时,它可能会直接忽略所有测试代码,随后你还得告诉它,“不,我不是这个意思。”通常情况下,你需要重复一两次,它才会明白,但由于它的强大,你愿意容忍这些小问题。而现在,Claude 4 系列模型几乎能够在第一次就准确理解你的意图,并完成任务。

Opus 更是比 Sonnet 更进一步,它不仅能很好地理解我的意图,还能一次性完成许多以前模型无法做到的任务。例如,我已经几个月没有亲自编写单元测试了,因为 Opus 能够直接为我生成测试,而且几乎每次都能一次性正确完成。在终端环境下,这尤其有用,因为你可以更放心地使用它。

而我认为最酷的使用方式是在 GitHub Actions 或其他环境中。你只需给它一个任务,它就可以自动执行,当它带着正确结果回来时,那种“一次就成功”的体验真的非常棒。

Alex Albert:所以现在在 GitHub Actions 中,我们可以直接在 GitHub 中 @Claude,让它在后台处理任务,最终带着结果和新的 PR 返回?

Boris Cherny:对,没错。在终端中,你可以像往常一样打开 Claude,运行 claude 命令,然后执行 /install GitHub Action,系统会一步步引导你完成安装。整个过程只需几个步骤,大多数都是自动化的,只需点击几下,Claude 的 GitHub 应用就能安装到你的库中。

整体体验令人印象深刻。在任何 issue 中,你可以直接 @Claude。我每天都在 PR 中使用它。例如,当同事提交了一个 pull request,我不会再说“嘿,你能修一下这个问题吗”,而是直接说“@Claude,修一下这个问题”,它就会自动完成。同样,我也不再需要问“能不能写个测试”,现在我只需说“@Claude,写个测试”,它就会自动处理。这些事情现在完全不再是问题。

Alex Albert:这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编程方式——你可以随时调用一个随时可用的程序员来帮助你解决问题,而它并不在你的本地电脑上运行,而是在后台直接完成所有操作。

Boris Cherny:是的,我认为这标志着以“协作程序员”的方式与模型互动的开始。过去你可能是提到一个同事,而现在你可以直接提及 Claude。

Alex Albert:那么在这种模式下,软件工程会发生什么变化?当我们开始管理这些在后台运行的 Claude Code 实例时,会出现什么转变?

Boris Cherny:我认为这确实需要一些思维上的转变。

有些人非常享受控制代码的感觉,如果你习惯于亲自编写代码,那么你需要适应整个行业正在转向的趋势——你不再是手工编写代码的人,而是协调 AI 代理来帮助你编写代码。你的工作重点也将从“手写代码”转向“审查代码”。

程序员的未来:与AI协作的新篇章

我觉得这一变革对程序员们来说极具吸引力,因为它使得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任务成为可能。尽管有时我仍需深入研究并亲手编写代码,但坦白说,这已经让我感到些许畏惧——因为Claude在这方面的表现实在令人印象深刻。

随着模型能力的不断增强,需亲自编写代码的场景,比如那些复杂的数据结构,或是多个系统组件之间的复杂交互,甚至是一些难以清晰描述的需求,都会逐渐减少。未来,编程的重心将更多地转向“如何协调这些AI代理来完成开发任务”。

Alex Albert:我想更深入地讨论你们的工作流程,特别是你们如何使用这套工具组合:从IDE集成、Claude在终端中的应用,到它在GitHub上的后台操作。你是如何将它们结合起来使用的呢?

Boris Cherny:我的工作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类。一类是一些相对简单的任务,例如编写测试或修复小bug,这类工作我通常会直接在GitHub Issue中让Claude来处理。另一类则是我通常会同时运行多个Claude。我本地有多个代码库的副本,所以在某个终端标签页中,我会指示Claude执行某项任务,按下Shift+Enter进入自动接受模式,几分钟后再回来查看,Claude通常会完成任务并给我发出终端通知。

另一类任务则相对复杂,需要我更深入地介入,我认为这仍然是工程的主流。大部分工程任务并非“一蹴而就”,它们依然充满挑战。这种情况下,我会在IDE的终端中运行Claude,让它完成一部分工作,但有时它可能会遇到瓶颈,或者生成的代码不够理想。此时,我会在IDE中进行手动调整,完善最后的部分。

Alex Albert:看起来你与Claude的互动确实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的,越简单的任务越依赖自动化,越复杂的任务则越需要你的参与。

Boris Cherny:确实如此。最初使用这类工具时,用户需经历一个学习期。有些人刚开始使用时,试图让Claude一次性解决过于复杂的问题,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,输出效果也不理想,这让人感到沮丧。每个人都必须经过这个学习阶段,逐渐形成内在的校准,了解Claude的能力范围,以及哪些任务需要你多次引导才能完成。

而且,每当更换新模型时,这个校准过程都需要重新进行。随着能力的提升,每次模型更新后,Claude能一次性完成更多的任务。这意味着你可以逐步将更复杂的任务交给它处理。

Alex Albert:我注意到,即使在非代码领域,这些模型的发展也非常迅速。如果你在六个月前使用某个模型无法完成某个任务,现在仍然用那个标准来评估就显得不合时宜了。你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直觉。

Boris Cherny:完全同意。

Alex Albert:我很好奇,你们有没有一些实用的技巧或窍门?比如在你们的团队或开发者社区中,有哪些有趣的用法你见过?

Boris Cherny:我认为目前见到的最有价值的技巧之一就是:不论是在Anthropic内部还是外部的重度用户,现在很多人都会先让Claude进行“规划”,然后再开始编写代码。新用户常犯的错误是直接要求Claude实现一个复杂的功能,结果生成的内容与预期差异很大。

一个更有效的方法是先让它提出一个方案。我会明确告知Claude:“这是我需要解决的问题,在动手写代码之前,请先给我列出几种思路,别急着开始。”然后它会列出几个方案,比如方案一、二、三。我可以选择方案一和三,告诉它:“我们可以结合一下,现在你可以开始写代码了。”Claude在这方面的配合度通常都很高。

如果Claude已经有了一些上下文信息,我会让它进入“扩展思考”模式,此时它的表现尤其出色。但如果它完全没有上下文,一开始就要求它做冥想,它往往一无所获——这就像人一样,如果你不阅读代码、不查看上下文,仅仅是坐在那里思考,效果是微乎其微的。我的做法通常是:先让Claude读取一些相关文件,然后暂停一下,让它开始头脑风暴,整理思路,最后再开始编写代码。

Alex Albert:所以你的工作流程是“交替式”的:调用工具→思考→再调用工具→再思考,这样的循环往复。

Boris Cherny:没错,正是这种方式。在我们内部进行模型评测时也是如此:先提供上下文,接着让模型进行思考,然后再用工具来编辑或执行Bash命令,这样效果普遍更佳。从用户的角度来看,体验确实是如此。

Alex Albert:聊聊Claude.md文件吧,这个看起来非常强大。

Boris Cherny:是的,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利用Claude.md。它可以作为Claude的“记忆”,使Claude持续记住你对它的指令。这些指令不仅可以在团队内部共享,还可以在所有项目中共享。

最简单的做法是在你的代码库根目录下创建一个Claude.md文件,这只是一个普通的markdown文件(CLAUDE全大写,md小写),Claude启动时会自动读取它。你可以写入一些通用指令,比如常用的Bash命令、重要的架构决策变更文件、MCP服务器等,全部记录在内。

这种方式是团队级的Claude.md,写好后与团队其他成员共享,这样大家就不必各自重复编写一份。

第二种是你的专属版本,称为Claude.local.md,放在同样的位置,但不提交到代码库(可以被.gitignore忽略),仅对你个人生效。

第三种是全局的Claude.md,放在你的home目录下的.Claude/文件夹中,大多数人其实不常用这个,但如果你希望与Claude分享指令,这是一种选择。

最后,还有一种嵌套型的Claude.md,可以放在代码库的任何子目录下,Claude会在认为相关时自动加载。

Alex Albert:所以这些Claude.md文件,可以定义许多内容,比如你的编码风格、Claude与你交互的方式、它应该了解的你的偏好等等,对吗?

Boris Cherny:完全正确。有时候在与Claude对话时,它的表现特别好或特别差,我会按下“#”(井号),这相当于进入“记忆模式”。我会告诉它:“你应该记住这一点。”比如说,“我每次写代码时都要运行linter”,我会明确告知它,它就会自动将这条信息写入合适的Claude.md文件中。

Alex Albert:Claude Code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?

Boris Cherny:我们目前考虑的方向有两个。一是让Claude更好地与各种工具进行协作。目前它已经能够与所有终端配合使用,支持不少IDE,并能与多个CI系统协同工作。

我们正在探索如何进一步拓展,使Claude能够“原生”使用你常用的所有工具,了解这些工具的用法,并实现无缝集成。

另一个方向是让Claude更擅长处理那些你可能不想专门开启终端的小任务。例如,我能否在聊天工具中提及Claude,让它自动修复某个问题?就像现在在GitHub上那样操作。

我们正在尝试多种方式,希望找到真正“好用”的解决方案,然后再开放给用户使用。

参考链接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f_1w00qIKc

https://x.com/Steve_Yegge/status/1898674257808515242

声明:本文为InfoQ翻译整理,不代表平台观点,未经许可禁止转载。

今日推荐阅读

我用大模型砌“屎山雕花”:5天肝出几万行代码!产品经理的AI编程翻车记

13年苦熬到170亿市值,一夜间被用户抛弃!一封“AI吹”全员信让网友“不喷不行”

手撕900万行屎山代码、少干28万小时!AI编程大刀挥向“古老”编程语言

18天光速打脸!OpenAI刚夸TypeScript最合适,转头就用Rust重写Codex CLI

活动推荐

6月27~28日的AICon北京站将继续聚焦AI技术的前沿突破与产业落地,围绕AI Agent构建、多模态应用、大模型推理性能优化、数据智能实践、AI产品创新等热门议题,深入探讨技术与应用融合的最新趋势。欢迎持续关注,和我们一起探索AI应用的无限可能!

探索AI新境界:AICon北京站即将拉开帷幕

在即将于8日举行的AICon北京站上,大家将再次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突破及其在产业中的应用。此次会议将围绕多个热门话题展开深入讨论,包括AI智能体的构建、多模态技术的应用、大型模型推理的性能优化、数据智能的实践以及AI产品的创新等。我们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技术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新趋势,发现AI应用的无限可能性。

来源:今日头条
原文标题:“不是 Cursor 不够强,是 Claude Code 太猛了” !创始人详解Claude Code如何改写编程方式 - 今日头条
声明:
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后经过ai改写发布,如不小心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本站删除,给您带来困扰,深表歉意!
Copyrights:AICAT Posted on 2025-11-09 2:20:04。
Please specify source if reproduced“打破常规!Claude Code如何颠覆编程世界,创始人深度解析” | AI工具导航
广告也精彩

No comments

No comments...